湖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杜凤治十年候选之路

网络整理 2019-04-23 最新信息

《望凫行馆宦粤日记》的作者杜凤治,并非进士,而是举人出身,其选官比较进士,自然更加困难。

据日记记载,杜凤治获得选任州县官的资格后,在京候选竟长达10年之久。

清代由举人任知县的选举方式,主要分为常规的“拣选”和“大挑”,因“大挑”属6年才有一次的非常规选拔,杜凤治所走的选官渠道主要是“拣选”。

咸丰五年(1855年),杜凤治赴京城吏部办理了拣选相关手续,开始了寓居京城的“候选”生活,入馆教书、代写笔札成为杜凤治的生计来源。

这一等,整整7年,候选之路遥遥无期。同治二年(1863年),适逢京城举行“大挑”,杜凤治自然要抓机会参加。

然而,“大挑”选任知县也绝非易事。根据时人描述,“大挑”之时,由皇帝委托大臣主持,候选之人20人站立一排,主要“以貌取人”,大挑官一眼望去,选得相貌魁梧者3人,以知县用。

6年一次的“大挑”机会,杜凤治未能选中,遗憾之余,杜凤治因充任教习,稍有积蓄,于是下决心推进选官进度,出资托人花钱加捐,进入所谓“不积班”选官行列。

在当时的州县官选任过程中,一般有“候选”“积班”“加捐花样”等形式。如果想较快获选,从具有任职资格的群体中脱颖而出,则只有加捐,才可能进入“不积班”的实选序列。

然而,选官之路仍不平坦,依惯例,“不积班”选官者一般月选1—2人,而杜凤治已经在这一选拔中排到第37轮选任。

如此轮选官不中,则又需要重新轮候,再等三五年。本来杜凤治在第37轮选官中排名第3,恰同班选官之人中有父母去世,照例回籍守制。

由此,杜凤治以替补身份,终于获得了选任县官的机会。这一年,已经是同治四年(1865年)。

此年又逢庶常散馆,新科进士入翰林院实习3年结束,照例先选,也就是进士出身“老虎班”的优先权。

为此,杜凤治又等一年,直至同治五年(1866年),适逢各省“大计”,各省报京州县官员缺,岗位稍为宽裕,杜凤治方选得广东省广宁县知县。

至此,杜凤治寓京10年的候选之路正式结束

杜凤治十年候选之路

本文作者:回眸如烟往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285254845123841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同治   咸丰   清朝   广宁县   广东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