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从《三国志》到《世说新语》,曹操是如何“人设崩塌”的?

网络整理 2019-05-15 最新信息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位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巨星,同时也是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常客,现在更是常年活跃在大众荧屏之上。

因此,经过一千多年来的演绎,曹操的文学形象,早就已经脱离他的历史形象了。这甚至导致了历史学家、文学家对他的褒贬不一,甚至出现了天壤之别,曹操也成为了中国最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之一。

那么,我们今天就顺着历史的脉络,聊一聊三国正史到野史小说中,使曹操形象确立并最终“人设崩塌”的几本书。

一、 三国史书中的曹操

《三国志》是研究三国的正史,要说曹操的形象,必须从这本书说起。

应该说,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非常正面的。他肯定了曹操平定天下的功绩,还赞扬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1、不畏权贵

曹操20岁的时候,因为举孝廉当了洛阳北部尉。刚刚走上仕途的他就一鸣惊人,棒杀了蹇硕的叔叔。而这个蹇硕,正是汉灵帝身边的红人。

曹操为了严明法纪,不惜得罪权贵,让宦官们对他恨之入骨。这实在不是一个“奸雄”该干的事,这时候的曹操胆识过人、刚正不阿,颇有包拯、海瑞的风范。

2、锐意革新

曹操干事,喜欢“大开大合”,讲究雷厉风行。东汉末年,吏治腐败,曹操痛心疾首,决定锐意革新,缔造一个晴朗的社会。

在任济南相期间,对于县官们的贪赃枉法,曹操实施了“零容忍”。济南国当时有十几个县,刚刚上任济南相的曹操就罢免了其中百分之八十。改革力度之强,在东汉末年绝无仅有。

当时,大将军窦武谋划诛杀宦官不成,反被宦官所杀。曹操积极上书,为窦武鸣不平,他痛陈宦官当政的危害,劝汉灵帝扫除阉党。连位高权重的大将军都死于宦官之手,而小小的曹操竟敢公然摸老虎屁股,这种勇气令人钦佩。

3、发展经济

曹操能一统北方,军事实力强是表象,经济基础好才是根本。而他发展经济的手段就是屯田。

汉末三国,连年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在战争中,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曹操颁布了屯田令,用官方自营的方式种粮食。

与一些军阀到处打、到处抢的流寇式作战不同,曹操大兴屯田制度,不仅给诸多战争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安定了民心,造福了百姓。

4、审时度势

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家,非常注重分析预判天下大势,总能够提出非常具有预见性的看法。

董卓乱政之时,天下诸侯裹足不前,曹操却首倡义兵,他提出:“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己合,诸君何疑?”

于是,曹操亲自带兵讨伐董卓,但结果失败。当他撤兵归来时,看到十几路诸侯只知道每日饮宴,不思进取。他依旧没有灰心,仍然向袁绍提出了自己的进兵方略,可惜无人采纳。

尽管对形势的判断十分准确,但当时的曹操人微言轻,根本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影响力,这也激发了他自立门户、平定天下的决心。

5、占得先机

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家,还体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上。在那个非常时期,谁能够将皇帝留在自己身边,谁就能占据主动权。曹操将天子迎回了许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朝的乱局。

“挟天子”这一点,也让许多人痛骂曹操乃国贼。实际上,在曹操以前,董卓、李傕、郭汜甚至袁绍,都曾有过这个想法,可惜,有的没成功,有的则身败名裂。唯有曹操真正做到了。

为什么?这主要是因为曹操当时确实有匡扶汉室的决心,如果他居心叵测,如董卓一般,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6、军事奇才

曹操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他的军事才干。曹操一生,镇黄巾、讨董卓、平袁术、擒吕布、战张绣、胜袁绍、破马超、降张鲁、征乌桓、讨孙权,在这大大小小数十次战争中,他都展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堪称是一位谋略超群的军事奇才。

《三国演义》里有一故事叫“青梅煮酒论英雄”,说曹操与刘备纵论天下英雄,得出的结论是:“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虽然是曹操试探刘备的话,但仔细品味,一点也不虚。曹操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而且德才兼备、智谋超群,与其他同时代的人物相比,其英雄气质显然在众人之上,甚至高出刘备一档。

总之,在正史《三国志》中的曹操,是一个志在天下的英雄,决定了历史走向的一代豪杰。


二、《裴松之注三国志》中的曹操

虽然《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很高,但其作者陈寿,在叙事上太过简略,曹操的形象仍然不够丰满。而且,《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对其缺点的描写,不免有含糊其辞的地方。后来,随着不同史料的出现,曹操的历史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起来。

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对《三国志》进行了注解,他引用了其他一些史书中的说法,对曹操性格方面进行了很多的补充,使得其形象更加生动、真实。

比如,裴松之记载了曹操小时候的一件事:曹操的叔父经常在曹父曹嵩面前说曹操的不是。于是,曹操心生一计,故意假装中风。叔父慌忙告诉曹嵩。

然而,曹嵩见了曹操,发现儿子并无异样。曹操说这都是叔父不待见孩儿,故意说这样的坏话。从此,曹嵩便不再相信弟弟的话了。

再比如,官渡之战中,许攸前来投靠曹操,裴松之加了这样一个小细节,说曹操没有穿鞋,就出来迎接了,因此来故意表现自己的激动之情。进了大帐,许攸数次问曹操粮草情况,而曹操分别给出了“一年”、“半年”、“一个月”三个答案,企图迷惑许攸,但都被许攸拆穿。铁了心降曹的许攸,干脆不再掩饰,直接向曹操献了火烧乌巢之计,让他在官渡之战翻盘。

在这些故事里,曹操的奸诈、权变和尔虞我诈,暴露无遗。

虽然在裴松之的笔下,曹操自幼性格顽劣,机警有权术,但是,他的行事又不同于一般的纨绔子弟,在他身上,有着浓浓的英雄气质和正义感。

比如,曹操年轻时,就曾经潜入到了大宦官张让的宅邸,企图行刺张让,不料被卫士发掘,然而曹操竟能击败卫士,从容而走,没有受到伤害。

再比如,给曹操献计的老同学许攸,曾拉着曹操一起谋划,废掉汉灵帝,重立新君,但被曹操断然拒绝。后来,董卓霍乱京师,想废汉少帝而立汉献帝,曹操坚决反对;袁绍想另立朝廷,立刘虞为帝,曹操也是坚决反对。这说明曹操的内心,仍然是有着浓重的“正统”情节的,他也是以维护汉朝皇帝的统治为己任的。

裴松之注释《三国志》的时候,东晋已经灭亡,他身上已经没有了那么重的历史负担。因此,他也旁征博引了当时的多家史书,对曹操的负面“新闻”进行了毫不掩饰的披露,增加了不少曹操的奸雄成分,使得他的历史形象更加的鲜活起来。

三、《世说新语》里的曹操

提到野史小说中的曹操,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绕不开的。在这本书中,曹操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定型,也为后来《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塑造,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教材。

而当时的人们,关注的不是曹操的英雄事迹,更多的是他奸诈狡猾的一面。所以,《世说新语》里的曹操形象,也成为曹操大面积“黑化”和“人设崩塌”的转折点。

比如,书中说曹操和袁绍二人年少时经常在一起飞鹰走狗,好搞恶作剧。有一回,二人趁一户人家结婚,竟潜入洞房,劫持了新娘子。后被那家人追赶,情急之中,袁绍跌倒在了荆棘丛中,不能动弹,曹操指着袁绍大叫:“小偷在此!”曹操不仅尽做这些荒唐事,还实力坑队友,一个小故事,“黑”了曹操两次!

《世说新语》写曹操嫉贤妒能,仅仅因为一个歌女极有才华却性格暴躁,就要将她杀死,而另外一个歌女才艺赶上她后,曹操又将这个才女杀掉。

写曹操自惭形秽,让帅哥崔琰假扮自己会见匈奴使者。会见完毕,还要派人去问使者对他的看法如何。听完之后,曹操又派人追杀这名使者,何其恶毒也。

再比如,写曹操如何诡计多端。说他因为军中缺粮,让主仓的官吏使用小斗为士兵发粮。士兵们多有怨言,于是曹操归罪于这名官吏,说要借他的人头,来平息众怒。手段何其残忍。

经过《世说新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到了唐代,许多文学作品对其中的桥段进行了更大程度的发挥,使得曹操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总体是贬抑多过了褒扬。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民间评书的兴起,为了吊起听众的胃口,说书人更是把曹操定义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雄形象,以烘托刘备的仁君形象。

于是,当时的听书人,每次听到刘备失败,便要揪心落泪;一听说曹操战败,便欢呼雀跃。

这也表明,在《三国志》中原本“伟光正”的曹操,经过裴松之的博采众长,再到《世说新语》和评书艺人的艺术加工,已经成为了街头巷尾平民百姓人尽皆知的“奸雄”代名词。

本文作者:团团文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073273693352807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曹操   三国志   世说新语   三国   历史   三国演义   曹嵩   袁绍   董卓   裴松之   陈寿   蹇硕   许攸   郭汜   李傕   刘备   汉灵帝   张鲁   汉朝   举孝廉   包拯   窦武   张绣   济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