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什么原因让万历皇帝不顾群臣反对,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要废长立幼

网络整理 2019-06-20 最新信息

公元1593年,明朝万历二十一年,万历皇帝想立宠妃的儿子做太子,不料却遭到顾宪成等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于是围绕立谁为太子的国本争夺战就此爆发,并持续十五年之久,那立太子是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顾宪成等大臣为什么敢公开跟皇帝叫板,他们的底气在哪儿,有何法理依据,顾宪成因反对废长立幼 ,惨遭罢官,政治生命已经终结的他,通过兴办东林书院,成就了一批影响明朝政坛的东林人。

东林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人群。大明东林党人,给东林党标注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清流“,那是再合适不过,和清流接近的更通俗的词,那就是“清官”,这些词准确的说,表达的是一种人生观。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呢?

针对这个疑问,明末学者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曾写道,“读书通大意,力之冠清流”,清流对东林人来说是一种人生观,就是要做读书君子,他们知书达理,是非分明,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实事求是,绝不含糊,而且品德高尚。

什么原因让万历皇帝不顾群臣反对,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要废长立幼

顾炎武

东林人就属于这样一种人群,他们无疑应该属于忠诚贤者,实实在在的好人,耐人寻味的是,一群公认的正人君子,为国家前途命运操碎了心,最后为什么落的罪臣的下场而不得善终。

公元1593年大明王朝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危机,那就是大明朝最高领导人的接班危机,大明臣子知道这届皇帝是谁,但不知道下届皇帝是谁,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明王朝有皇帝没有太子。

什么原因让万历皇帝不顾群臣反对,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要废长立幼

万历皇帝 朱翊钧剧照

这一年的当朝的皇帝执政已经超过20年,早已到了该立太子的时候了,但是万历皇帝却在这年过完年之后,做出了反常的举动,正月拟旨决定暂不立太子,而是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一并封王,这预示着一场皇帝接班人争夺战正式打响,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对这个万历皇帝可能都略知一二,因为他创造了两项大明皇帝的历史记录:

一、在位时间最长万历皇帝在位48年,这个时间超过了明朝的所有皇帝在位时间年头,他是大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二、不上班时间最长的皇帝,30年不上朝,至于皇帝为什么不上朝,跟皇帝接班人争夺战有一定关系。

当时皇帝接班主要有三个候选人,就是万历皇帝准备一并封王的那三个儿子,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和五子朱常浩,他们分别有万力皇帝的三个妃子所生,朱常洛是王恭妃所生,朱常洵是郑贵妃所生,朱常浩是周端妃所生,这三个人当中,五子朱常浩因为年龄小,当时才两岁,胜出的可能性很小,是个陪衬。争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身上。

什么原因让万历皇帝不顾群臣反对,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要废长立幼

长子朱常洛剧照

什么原因让万历皇帝不顾群臣反对,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要废长立幼

三子朱常洵剧照

提及皇帝接班,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王朝有个一以贯之的皇帝接班制度,嫡长制,这个嫡长制的含义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就是说,皇帝正室所生,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为皇位第一合法继承人,那如果皇后没有生子,就要自然排序到其他女人其他嫔妃为皇帝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皇长子接班。当时万历皇帝的正室是孝端显皇后,因为孝端显皇后没有生儿子,所以按照嫡长制自然排序,朱常洛应该排在第一顺位。

但是万历皇帝对长子朱常洛没放在眼里,为什么不喜欢朱常洛呢,因为朱常洛是万历皇帝与一位宫女偷情所生,万历皇帝虽然与这位宫女有染,这个宫女也为万历皇帝生了孩子,但万历皇帝却不喜欢这个宫女,一是嫌弃这个宫女出身卑微,这个宫女当时就是太后的一个内侍宫女,相当于一个使唤丫头,第二个原因是万历皇帝嫌这个宫女年龄偏大,长相不好看,因为不喜欢宫女,所以他对宫女所生的这个孩子,朱常洛也始终喜欢不起来。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万历皇帝偏爱郑贵妃,郑贵妃是个小家碧玉型女人,她在万历皇帝面前,特别善于撒娇,耍脾气,非常任性,这种做派和一般女人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的女仆像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万历皇帝感到很新鲜,很是喜欢。

郑贵妃也没白受皇帝的恩宠,为万历皇帝生下一子,三子朱常洵,朱常洵用咱们百姓常用的话说这孩子一落地就是个大胖小子,虎头虎脑很招人喜欢,万历皇帝很喜欢他,老三长的富态,有帝王相,所以他有意把皇位传给老三,这样就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接班人危机的爆发点,

万历二十一年,即公元1593年正月,万历皇帝以手书诏示大学士,拟把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日后再择其善者为太子,他的意图很明显,那大儿子不是唯一候选人,三个孩子都有机会,以后择优录取,三选一在确定皇帝接班人,

本该是立太子的时候,万历皇帝却将皇长子和另外两个小儿子一并封王,由于他对三子朱常洵的喜爱溢于言表,就让人们看到了他废长立幼的明显意图,作为皇长子的朱常洛该怎么办?一方是大权在握的当今皇帝,一方是未来正统皇帝继承人,大臣们基于自身利益和前途的考虑,进行选邦站位。保皇派和立长派激烈交锋,

万历皇帝这样做主要是想把接班人位置留给爱妃之子三子朱常洵,这下子就点燃了朝堂的火药桶了,事情一出,皇家内室还没有做什么表态,宫外的大臣先炸了锅了,我们知道大明王朝官员大多是苦读儒家指定教材四书五经考取功名的,而且那大明言官制度特别发达,大明言官的级别不高,但人数众多,而且作用突出。

从明太祖朱元璋,就给了言官充分的话语权,尺度比较大,在朝的官员的都以言事为己任,他们职责就是言事,而且可以是风闻之事,一把言官的话不太出格,皇帝是不治罪的,即便治罪也很快平反,成为言官的政治资本和骄傲,所以在这种风气下,明朝的大臣特别认死理,在奉行封建纲常的核心制度,嫡长制是绝对不能违反的。

因为古语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所,所以朝臣把立太子视为争国本,为此就是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主要分成两派,一是保皇派,二是立长派,保皇派大臣和万历皇帝站到一起,认为皇帝不立太子,立谁为太子,那是皇帝的家事,应该用皇帝个人做主就行了,大臣们就别掺和了,而立长派大臣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立太子不是皇帝的家事而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而且废长立幼有违封建礼法,万万使不得,一开始,万历皇帝对跟自己唱反调的这些立长派非常反感。

保皇派与力挺皇长子的大臣们激烈争斗,互不相让,东林党大臣认为,太子是一国之本,”国本“动则天下大乱,所以他们就遵循祖制维护正统,力挺皇长子朱常洛,可以说,国本之争,不仅是简单的选边站队,也能看出双方对传统礼法的态度,由于保皇派有万历皇帝的支持,他们在争国本的斗争中往往占据上风。

虽然形势严峻,有一位大臣却不顾被罢免官职的危险,公开指责万历皇帝,为皇长子朱常洛鸣不平。

在众多争国本的声音当中,有一位大臣的嗓门格外高,力挺朱常洛当太子,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宪成,顾宪成为什么敢站出来反对皇帝的意愿,为了维护正统挺身而出。

顾宪成,无锡人​,据《明史顾宪成传》记载,顾宪成入朝为官时,首辅大臣张居正权倾朝野,群臣都巴结张居正,而顾宪成偏偏与张居正拉开距离,有一次,张居正病了,群臣都去探望,纷纷在探望名单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为张居正祈福祈祷,早日病好。而顾宪成不去,也不签名。有的大臣看见顾宪成没有去,担心日后会遭到张居正的报复,所以好心的替顾宪成签上了他的名字,顾宪成得知之后,特意跑过去把名单抢过来,用力滑掉自己的名字,我没来过,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个性操守闻名于世,从来不趋炎附势,从来不溜须拍马。

什么原因让万历皇帝不顾群臣反对,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要废长立幼

顾宪成画像

在争国本前后,顾县城担任的是一个要职,吏部文选司郎中,这个吏部,就相当于组织部,文选司是人事局,顾宪成这个职务,就相当于组织部里的人事局长,这个职务级别不是很高,正五品,但是权力巨大,专门管提拔官员的,顾宪成在这个岗位上提拔了很多他认为是君子的道德模范官员,这些官员大多是言官出身,皇帝要废长立幼,顾宪成大胆上书劝阻皇帝,万不可如此,破坏了纲常法纪,同时,顾宪成指责内阁首辅大臣王锡爵,说王锡爵一味迁就皇帝,不敢主持公正,王锡爵也不甘示弱,二人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辩论。

王首辅说,”当今所观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现在事真是奇了怪了,这政府要做的事,有人推动社会舆论,居然唱反调,

顾宪成反唇相讥,”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确实很奇怪,为什么社会舆论百姓希望政府做的事,政府必要反过来做呢

顾宪成这种较真认死理的大臣,万历皇帝非常反感,所以在争国本中表现突出的顾宪成最终被免职,提前劝退回老家了,国本之争让顾宪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成全了顾宪成,回到老家无锡之后,顾宪成不甘寂寞,最要紧的是他放不下政治,于是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筹建书院,这就是名垂后世的东林书院。

什么原因让万历皇帝不顾群臣反对,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要废长立幼

东林书院

这个书院”东林“二字是什么寓意呢,据《东林书院前记》记载,顾宪成这个东林书院,选的是一块儿历史旧址,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的讲学之地,原来就有这个名字,顾宪成就沿用了东林这个名字。并且创造性的的发挥,写了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高悬于东林书院门,成为办院宗旨,一个晚明读书人的读书圣地,东林书院就此诞生。顾宪成被称为“东林先生”

在保皇派与立长派激烈博弈中, 是谁给这个持续15年之久的国本争夺划上了句号,不招皇帝待见的皇长子朱常洛和备受喜爱的朱常洵谁最终获得太子位

顾宪成是在”争国本“白热化之际的万历二十二年被解职回家的,他去职之后,”争国本“的大臣没有退缩,继续死谏皇帝,绝对不能废长立幼,他们认定争国本不仅是表明自己对祖制的忠诚,而且还可以成为护法大臣,而受到下届皇帝的器重,所以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这场国本争夺战到了中期胶着的相持阶段,万历皇帝的意志开始松动了,心想这帮大臣真是太难缠了,打死也要争,于是改变策略,对争国本的群臣由打改为拖,万历皇帝干脆罢工不上朝了。

国本之争从万历14年开争,一直争到万历29年,前后达十五年之久,万历二十九年十月,皇帝的亲妈李太后出场了,她和万历皇帝做了一次围炉夜话,为这场国本之争一槌定音,《明史》记载“太子迟迟未立,太后问故,帝曰 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

老​太后见大明王朝迟迟不立太子,于是就把万历皇帝叫来问为什么,你对接班人这件事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不想立朱常洛为太子呢?万历皇帝默认了,老太后问为什么呢?万历皇帝说他是都人生的孩子,(都人:就是指宫女),他是宫女所生,出身卑微,李太后听后,勃然大怒说,小子,别忘了你也是宫女所生的孩子,万历皇帝听这话,恍然大悟,是啊,我妈之前也是宫女,慢慢熬到皇后的位置,她最恨狗眼看人低了。她是一定要力挺这个宫女儿媳妇所生的大儿子当太子的,既然皇太后与争国本的大臣站到一起,万历皇帝无奈,最终妥协了。

什么原因让万历皇帝不顾群臣反对,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要废长立幼

李太后剧照

​公元1601年,即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大明皇宫举行了隆重的立储一事,万历皇帝正式封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至此,前后长达十五年之久,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终于落下帷幕,共有中央及地方官员300多人参战,先后有四名首辅,10尚书被逼退,100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对于大明王朝这场国本之争啊,后代史学家评价不一,有人盛赞东林人的气节,敢于坚持原则,是忠臣之举。

小编认为,也不排除这一点,但是仅仅于此,小编认为却流于浅表,事实证明,恪守嫡长制的封建王朝往往政治上趋于保守,他只是保证了一个国家政权交接的有序性,并不一定能保证国家政权高质量地继承。也就是说,东林人争国本保证的是封建王朝的纲常法纪,接班人接班的合法性,但并不一定能保证这个接班人一定有水平,一定会成为造福黎民百姓的英明之主。

本文作者:含蓄一笑(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416059910796135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明神宗   朱常洵   明光宗   明朝   郑贵妃   顾宪成   孝端显皇后   历史   不完美妈妈   顾炎武   中国历史   读书   儒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