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他做哪两件事让中国减少损失6.5亿两白银?

网络整理 2019-05-25 最新信息

(说历史的女人——第783期)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不能单凭一件事就判断一个人是好人或者坏人,君子或者小人。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必须要全面来看。今天要说的这位历史人物可以说是清朝最有争议的人了,做为清朝一位重臣,他为国家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此老头也曾被许多人骂为卖国贼,但不管怎么说,他曾做的两件事,却让中国减少损失6.5亿两白银,也是应当肯定的。那么此人是谁?他为何被骂卖国贼?他是如何让中国减少巨大损失的?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此老头不是旁人,他便是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的李鸿章。此人对于大清王朝,功劳甚大,但过错也不小,咱们先大概回顾一下他的一生。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他做哪两件事让中国减少损失6.5亿两白银?

一、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之才被曾国藩激赏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又号省心,于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乡。他六岁开始读书,少年聪慧,先后拜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李鸿章17岁中秀才,20岁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李文安望子成龙,让他进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他遵父命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其中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之句,表达了他的鸿鹄之志。第二年果然中举,并接着受曾国藩指导,准备下一轮科考。

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进士及第,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当时,李鸿章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其才颇受曾国藩赏识,曾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有了曾国藩的提携,李鸿章想不成功都难。

二、创立淮军,协助曾国藩镇压太平军

跟左宗棠和曾国藩一样,李鸿章也是从镇压太平军起家的。他从进入曾国藩幕府为之负责起草文书,到后来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建立淮军,直接领军镇压太平天国,在这个过程中,他为大清朝廷也立下赫赫战功。当太平军平定之后,李鸿章又大力镇压了捻军。

如果站在维护大清江山的立场上,李鸿章是绝对的功臣;但如果站在农民军革命的立场上,他又是剿杀革命的“刽子手”,其功过是非自由后人评书,不再本文讨论范围。不过李鸿章在平定太平军时曾做过的一件事应该受到批判,就是苏州杀降事件。1863年,他率淮军攻打太平军占领的苏州,曾以二品武官为诱饵,要镇守苏州的太平军八个王献城。但当八个王投降之后,李鸿章却设了个鸿门宴,派伏兵将八王全部斩首,此事甚至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批判。

不过李鸿章在镇压或平定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其军事才华、外交才华以及政治才华都得到了极大的展示,有许多方面已经超越曾国藩,成为当时清朝出类拔萃的人物。

比如太平天国失败之后,曾国藩为了不让朝廷怀疑自己功高盖主,打算解散湘军,李鸿章就提出反对意见。他说“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张保留湘军,不止于“靖内寇”,更在于“御外侮”,这点就比曾国藩看得远。

另外,李鸿章还锻造了他的外交手腕。李鸿章曾巧妙地解散了英国人戈登率领的洋枪队,即“常胜军”,并最终使常胜军的12名外籍军官和300名步枪兵,600名炮兵,编入李鸿章的军队。

三、李鸿章的最高功绩,发展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

李鸿章的最大历史功绩应该是发展洋务运动,和创建清朝海军北洋水师。1863年正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在上海设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馆,正式开始创办洋务,并在同年,他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第一个是曾国藩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也随李鸿章迁往南京;他又接管原来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李鸿章指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于是得出“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遂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随后李鸿章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其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其后,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总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清朝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于是,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之间开通了。李鸿章完全不理会“地脉”,也完全不理会洋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之后,在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下,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这些军工或民企,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朝廷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而李鸿章本人也在洋务中大发横财。

李鸿章也是富可敌国,关于他有多少财产,向来多有争议,第一种说法是和李鸿章共事过的、中国首个留学美国的容闳,他说李鸿章“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第二种说法是清末的费行简,在他所著的《近代名人传》说:“(李鸿章)殁,家资踰千万,其弟兄子银私财又千余万”;而第三种说法则是梁启超,他认为李鸿章“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

李鸿章始终认为,落后的清朝受到的外国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19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提出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1885年清廷成立海军衙门,李鸿章以此机会,建立北洋水师。建成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他做哪两件事让中国减少损失6.5亿两白银?

四、李鸿章被骂卖国贼的原因

李鸿章被骂卖国贼的主要原因,一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消极应战,被动保船战略,二是他同世界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双方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

此后,清军又在威海卫等战中失利,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覆灭。此战清朝战败的原因众多,比如当时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因与李鸿章私人恩怨,时常克扣军费,导致北洋舰队多数舰艇老化,得不到及时维护和改进升级,使战斗力严重不足;清政府为慈禧太后庆祝60大寿花掉巨额资金,涉嫌挪用军费等,但其中有一重要原因是,李鸿章“保船制敌”的保守、妥协战略。

对于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罪责,后来有一些历史名人也曾与辩护。比如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的处境持同情态度,他借西方人的观点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当时各省大吏,都是画疆自守,很少对李鸿章增援。据说,威海卫之战失败后,清军投降,有人竟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号一舰,说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令世人耻笑。据此梁启超说,“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李鸿章被骂卖国第二个原因是,他代表清政府共签订了30多个条约,其中有: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6年6月《中俄密约》等。这些条约大部分都是被认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发起,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受到主战派大臣比如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等的强烈指责。当年五月,法军进攻谅山,清军坚决抵抗。最后清军取得胜利,李鸿章最终与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因此,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当时左宗棠认为李鸿章“比十个法国将军更坏事”。

1896年中俄签订《中俄密约》时,为使李鸿章放弃清政府自造铁路的方针,沙俄以300万卢布贿赂李鸿章。不过有史料称,李鸿章最终只得了50万卢布,他对此耿耿于怀,最后时刻拒绝与俄方签约,但最后还是在朝廷的授意下签了此条约。

五、李鸿章做的两件事为中国挽回损失6.5亿两白银

第一件事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讨价还价。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被一日本愤青行刺,引起世界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日本的霸道,日方才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这次遇刺事件发生在1895年3月24日下午,李鸿章在双方的第三轮谈判中,拒绝了日方的苛刻条件,愤而离开。当他乘坐的轿子快到自己的寓所时,路边的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拔出手枪向李鸿章射击。李鸿章左眼下方中枪,顿时血流如注,当场昏倒。刺客叫小山丰太郎,他是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所以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矛盾。

幸亏子弹未击中李鸿章要害,3月16日,李鸿章受伤稍愈后,双方开始第四次谈判。李鸿章抓住日本人这次行刺的理亏,借助国际舆论的力量,再次态度坚决地跟对方交涉,最后把赔款金额从白银3亿两缩减到2亿两,并分8次缴清。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李鸿章挨了日本人一枪,以生命为代价为清朝要回了1亿两白银。因为当时的清朝在国际上已经称中国了,所以也可说是为中国减少了1亿两白银的损失。

不要小看这次谈判,如果换成别人,稍微胆小一点的,未必能压下这个价,从3个亿到2个亿,压价三分之一,是需要智慧和胆识的。当然李鸿章也不是十拿九稳,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也曾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因此,有人对此次李鸿章对日本的谈判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他“一把骨头一把泪为清政府省下1亿白银,为清政府的苟延残喘做出了极大贡献”。

毕竟马关条是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序幕。李鸿章本人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去日本,并倾向变法维新。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愤四起,人们把矛头自然对准了李鸿章,他就这样成了清政府的替罪羊。

第二件事是李鸿章跟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军一触即溃,慈禧太后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调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即“全权大臣”,来北京处理同各国的议和事件。

李鸿章至上海后,部下及亲属都劝其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到7月30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西安途中电催李鸿章。李鸿章无奈只得再度出山,为大清朝廷摆平这些窝囊事。其实当时朝廷已经无可用之臣,大家能后退就后退,明知道一谈判,就得签卖国条约,谁也不想承担卖国贼这个罪名。李鸿章估计也是这样想的。然大家都明哲保身,不想出面,这残局总得有人收拾不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反正这背锅侠已经当定了,也不在乎这一回了。所以他就下决心前往了。

说是这样说,毕竟这次是面对8个国家说事情,李鸿章还是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他到达北京后,很快就病倒了。当时他已经是78岁高龄,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到住处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

这倒让八国联军沉不住气了,他们唯恐李鸿章有个三长两短,清廷再也没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于是一个耗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其时李鸿章病情加剧,出现了严重的咳血现象。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想尽快地结束谈判。可八国联军态度强硬,双方又在赔款的数额上出现了僵局。联军恨不得把中国吃掉,狮子大张口,提出赔款金额为10亿两白银!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因为当时全中国才4.5亿人!此时重病中的李鸿章还是据理力争,跟对方极力讨价还价。

最后他跟洋人争来争去,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最后他躺在病榻上,指挥着下属坚决地压着价,尽量把赔款压到最低。当把10个亿压到4.5亿时,联军再也不降价了。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的严重侮辱!李鸿章深感痛苦,但他再也没有力量了,也就吞下了这个苦果。最后达成协议,赔偿金为4.5亿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缴清。

史载,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且“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于当年11月7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李鸿章在去世之前,曾赋诗一首:“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当场就痛哭流涕,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他做哪两件事让中国减少损失6.5亿两白银?

李鸿章一生,为了大清国利益可谓煞费苦心,他不管是镇压太平天国,还是搞洋务运动,建造北洋水师,也都是为了维护中国利益的,然而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他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至于他签订的那么多不平等条约,也只是代表无能的清政府而已,他被骂卖国贼,也只是朝廷的替罪羊罢了。而他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时,据理力争,拼命为中国减少损失,也是值得肯定的。

其实李鸿章在国际上的评价并不低,比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之为“东方俾斯麦”。

还有,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所以对于李鸿章要全面、客观评价,不可用一个“卖国贼”武断定论。(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清史稿》、《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等。

本文作者:说历史的女人(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425962504421427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李鸿章   清朝   曾国藩   太平天国   历史   左宗棠   苏州   上海   安徽   郭嵩焘   崇厚   天津   白银   张之洞   评书   海军   李文安   读书   南京   安庆   政治   合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