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空印案:或许这个人的辨言,才是朱元璋决心冤杀官吏的最终原因

网络整理 2019-06-03 最新信息

空印案,是洪武四大案中发生最早的案件,牵连到明朝各个布政司、州府的县吏,诛杀了包括方孝孺父亲方克勤在内的大批官吏,其诛杀规模具《明史》记载,与郭恒案相当。

空印案的前因后果,已经有过许多文章对其进行探讨,此处只简略叙述。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明朝布政司、府州县吏每年都要到户部核对钱粮、军需诸事,因道远,持预先盖过布政司或州府县衙大印的文书,前往进行核准。

空印案:或许这个人的辨言,才是朱元璋决心冤杀官吏的最终原因

如遇到部分被驳回,需要改动的,可以即刻更改,无需再来回奔波着去盖大印,大家对此习以为常。

但是,皇帝朱元璋疑心官吏以此为奸,大怒,将诸长吏论为死罪,副职一应杖刑一百并发配戍边。

于是,宁海人郑士利上书讼其冤,引出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空印案:或许这个人的辨言,才是朱元璋决心冤杀官吏的最终原因

郑士利,字好义,宁海人。因其上书备言空印案,因此,在《明史》中鲜有记载的空印案,被记载于《郑士利传》中。

郑士利的哥哥郑士元,因考校钱谷册书,空印事觉,亦坐是系狱。丞相、御史虽然知道其中缘故,但是无人敢上书谏言。

于是,郑士利上书千言,分四个方面对空印案进行申辩。

其一:官方文书,必须盖有完整的印章,而钱粮文书盖的是合缝印,是不能被用来为非作歹的。

夫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较书策,乃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比。纵得之,亦不能行,况不可得乎?
空印案:或许这个人的辨言,才是朱元璋决心冤杀官吏的最终原因

其二:钱粮之数,必经县、府、省、户部,一级级往上汇总复合,直到户部方才能确定一个确定的数目,但是,如果按照规定,等待策书成册后再用印,那么就必须返回省府重填,势必要耽误时间,所以“先印而后书”只是权宜之计,不足以怪罪;

省府去部远者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册成而后用印,往返非期年不可。

其三,朝廷此前并没有明文禁止使用空印,在没有明示空印为犯罪的法律的情况下,杀使用空印的人,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有司相承,不知其罪。今一旦诛之,何以使受诛者无词?
空印案:或许这个人的辨言,才是朱元璋决心冤杀官吏的最终原因

第四,朝廷遍寻贤士,安置为官吏,得之甚难不说,还都是经过数十年培养,才得以使他们成为造福一郡的人才,就这么轻易杀掉,是很让人感到可惜的事情。

通达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复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坏足用之材乎?

据《中外历史年表》记录:“元时,官府于文书有先署印,而后书者,谓之‘空印’,洪武建元以来,相沿未改。

因此,郑士利所奏请的事情,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但是,其结局却是:狱具,与士元皆输作江浦,而空印者竟多不免。

空印案:或许这个人的辨言,才是朱元璋决心冤杀官吏的最终原因

郑士利虽然已经遇料到他的上书会触怒龙颜,但是他一定想不通,自己最终努力的结果,为什么却是依然如故。

当时郑士利对朱元璋还是心怀希望的,他上书谏言,也对自己触犯龙颜有了心理准备,因此,他对他的侄子说:虽然知道会惹怒龙颜,但是如果杀了我一个人,能够救活数百人,能让我无所恨,也是值得的。

士利叹曰:“上不知,以空印为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
空印案:或许这个人的辨言,才是朱元璋决心冤杀官吏的最终原因

显然,朱元璋辜负了郑士利的期望,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贤明,而是拿出了对王朴时的态度。

王朴,同州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性鲠直,数与帝辨是非,不肯屈。

一日,王朴与朱元璋遇事起了争执,朱元璋盛怒之下,命人押出午门斩首。

行刑前,朱元璋又将他召还,问他道:“你改口不改?”傲娇的王朴回道:“陛下不以臣为不肖,擢官御史,奈何摧辱至此!使臣无罪,安得戮之?有罪,又安用生之?臣今日愿速死耳。”

朱元璋大怒,命行刑。然后朱元璋在编制《大诰》时,将王朴以诽谤罪列名其中。

是的,发怒的朱元璋那可是不管是非曲直的,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他依然使屠刀加诛于王朴,还将此事告诸天下。

王朴事件,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帝永远是对的。

空印案:或许这个人的辨言,才是朱元璋决心冤杀官吏的最终原因

因此,郑士利上书千言,劝慰朱元璋这事,无异于,在本就疑心官吏挟空印虐民的朱元璋身上,浇下了一壶猛油。

虽然表面上看,是朱元璋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但更深层次上,朱元璋这是觉得自己的权威被人践踏了。

须知,虽然各行省官吏以用空印罹重罪,但是河南参政安然、山东参政朱芾俱有空印,反升任布政使,没有被问罪。这说明,朱元璋并非要对空印案的人赶尽杀绝。

空印案:或许这个人的辨言,才是朱元璋决心冤杀官吏的最终原因

朝廷上,诸如宋濂、刘伯温等,那都是个顶个的人精,如果他们认定朱元璋会放过这些官吏,那么他们是不会放任不管的。

而且,当时马皇后还在世,她是不可能不劝慰朱元璋的,毕竟,其中还是有像方克勤那样勤勉的官员的。

他们如此不言,恐怕有着另一层深意:不能去劝,越劝事态越严重。

而御史郑士利似乎并不知道其中缘故,冒冒失失地上书了。虽然所言有理有据,但是,这些无异于告诉朱元璋:你这是不明事理的行为!

那么,恼羞成怒的朱元璋,将郑士利也杖责后发配边疆的行为,也就说得通了。

本文作者:寡言悟裟(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781371488147917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朱元璋   明朝   明史   方克勤   宋濂   方孝孺   刘伯温   法律   山东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